書法中的章法布局技巧
一,、關于“對聯(lián)”的章法技巧 1
二、關于“中堂”的章法技巧 8
三、關于“條幅”的章法技巧 14
四,、關于“橫幅”的章法技巧 17
五,、關于“扇面”的章法技巧 20
六,、關于“條屏”的章法技巧 27
七,、關于“斗方”的章法技巧 30
什么叫章法,章法就是布局和謀篇,。給你一篇文字,,給你一張紙,請你把它寫出來,,要想寫成一幅書法作品,,你就必須要好好構思一番。有的人只知道寫字,,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謀篇,,這是很不夠的。
如何理解書法中的章法,,應該是一個全局性的大概念,,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廣的,如作品的款式,、筆法的運用,、字群的排列、線條和墨色,、行間留白,、上下款文措辭以及如何用印等,方方面面,,都要事先考慮到,。我國著名書法家張新明先生說,藝術給人以美感,,書法藝術也不例外,,也要給人以美的感受。如此眾多的內(nèi)容,,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,,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難以做到。事實上,,章法如同兵法一樣,,不同的戰(zhàn)役有不同的打法。不同款式的書法作品,,有不同的章法要求,,我們大不可以偏蓋全。我們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,去把握好這個全局性的大概念,。下面,,就從不同的作品款式出發(fā),,并以實例來作一些具體的探索,。
一、關于“對聯(lián)”的章法技巧
據(jù)傳,,在古代《詩經(jīng)》中就有無數(shù)語句相對,、平仄和韻的對聯(lián)。在唐宋以前的律詩中,,第二句與第三句都是兩兩相對的,。然而,對聯(lián)用于書法則是在明代晚期,,直到清代以后,,對聯(lián)才得以盛行。對聯(lián)強調(diào)對稱美,,開始的時候很工整,,以楷書和行書為主,清代以后才發(fā)展到諸體都能入對聯(lián),。對聯(lián)的內(nèi)容一般有“山水情懷,、寄寫心志、諷喻社稷及生活讀書”等,。對聯(lián)的字數(shù)不等,,常見的有“四言對、五言對,、七言對”等,,后來還出現(xiàn)了“數(shù)十字、上百字”的長聯(lián),。在款識方面,,對聯(lián)開始只落單款,到后來也落上下款,。在用途上,,對聯(lián)也從雅士清玩發(fā)展到亭臺樓閣、高堂廟宇�,,F(xiàn)列舉若干對聯(lián)款式如下:
1,、上下款一行式。對聯(lián)的上款,,在一般情況下,,總是要題上受書人的稱謂、姓名和字號的。但是,,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沒有找到位置,。因為他在上聯(lián)已經(jīng)題上了“甲子五月端陽前一日”,而且所題的位置比較低,,如果再題受書人的姓名的話,,自覺不妥。于是,,作者把受書人的姓名題在了下聯(lián)的上方,,把自己的名字題在了下方,以示對受書人的尊敬,。這是一種將計就計的辦法,,雖有差錯,而又顯出了高招,,令人佩服至極,。見(圖1):

(圖1)
2、四行題款式,。每聯(lián)題為兩行,,共四行,位置居中,。見(圖2):

(圖2)
3,、正文以下多行式。正文作四字,,留出一個字的位置用于題多行款,,另有一番情趣。見(圖3):

(圖3)
4,、龍門雙行式,。因為款文字數(shù)較多,故而采用雙行式題款法,。見(圖4):

(圖4)
5,、少字高題式。文多,,題字少,,以突現(xiàn)其氣勢,大有“疑是銀河落九天”之勢,。見(圖5):

(圖5)
6,、雙色滿框式。采用色彩入書法,,款文四行,,頂天立地,,有特色。見(圖6):

(圖6)
二,、關于“中堂”的章法技巧
中堂是指整張宣紙所書寫的作品,,通常情況下,宣紙的長寬比例是2:1,,以豎式為準,。整張宣紙的尺寸,有三尺,、四尺,、六尺等�,,F(xiàn)存最早的書法中堂為南宋吳琚所書的《七言絕句》,。中堂的出現(xiàn)遠晚于手卷,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,,而中堂則是時時用來懸掛的,,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。所以,,中堂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,。但是,中堂形式比較程式化,,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,,突出新穎性。
1,、界格式,。用于書寫工整一路的作品,書寫前要先打界格,,打界格的線條要細而勁挺,。但在落款處不要打界格,務使行氣貫通,。見(圖7):

(圖7)
2,、疏朗式。書法作品重虛實相見,,全是虛不見實,,謂之空洞無物。全是實不見虛,,謂之局促郁塞,。有虛有實,謂之瀟灑空靈,。書法創(chuàng)作要怡然自得,,要舒適自然,,要巧作安排。見(圖8):

(圖8)
3,、隨款式,。所謂隨款式,是指正文不夠?qū)�,,把多余的正文當作落款來寫,,一統(tǒng)到底。這種款式在書寫時表現(xiàn)為十分的隨意,,一看沒紙了,,便把正文當作落款寫,與正文攪和在一起,。見(圖9):

(圖9)
4,、界格信札式。信札是尺牘,,把多個尺牘組合在一起,,搞成一幅中堂,有分有合,,以小見大,,令人神往。見(圖10):

(圖10)
5,、文識各半式,。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,,雖說是款文,,其實與正文一樣,只是寫得小了一點,,有一種大疏對大密的趣味,。見(圖11):

(圖11)
6、團扇對聯(lián)式,。中間作四個團扇,,兩邊配上一幅對聯(lián),內(nèi)圓外方,,很有一點創(chuàng)意,。見(圖12):

(圖12)
三、關于“條幅”的章法技巧
條幅以中堂為基礎,,在一般情況下,,條幅是中堂的一半,其款識與中堂也基本一樣,,只是它的氣勢比中堂更為奔放,、更為修長,。條幅象中堂一樣,也是用來懸掛的,,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,。所以,條幅也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款式之一,。下面,,向大家介紹一些條幅章法形式。
1,、清代汪士慎的隸書條幅,,正文用界格,分作三行,;落款不用界格,,頂天立地,直落一行,,印在款中,。見(圖13):

(圖13)
2,、沈尹默的行書條幅,,正文采用豎界格三組冊頁,合作一幅條幅作品,,別有一番滋味,。見(圖14):

(圖14)
3、陸維釗的行書條幅,,正文采用無界格,,僅二行半就寫完了。落款起于正文之下,,但稍稍拉開一點距離,,整個款文時斷時續(xù),巧妙無比,。見(圖15):

(圖15)
4,、清梅清行書條幅,正文無界格,,落上下款,,上款高于正文,且有序三行,。下款落于中偏下,,作品的左下角蓋了五方印,左下方一印為壓角印,。見(圖16):

(圖16)
四,、關于“橫幅”的章法技巧
書法作品通常有橫式和豎式兩種,,而橫幅在今天猶為流行,特別橫長的作品叫手卷,。橫幅,,又叫橫披,橫長于高,懸掛時去取橫勢。橫幅的章法氣勢與直幅的章法氣勢不同,很大,,橫幅的章法氣勢有類似看寬銀幕電影一般,,給人的感覺是“波瀾壯闊”:而直幅的章法氣勢,則有“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”的感覺。由于橫幅縱行氣短,有時一行僅一個字,換行頻律高,前后距離長,所以,橫幅最難的是貫氣,。此外,橫幅很善于寫大字榜書,。大字榜書與小字的章法處理不同,它字字獨立,,但更強調(diào)內(nèi)在的聯(lián)系和前后的呼應,。在款式上處理,橫幅比較靈活多變,,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,,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,有前后都署款的,,還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,。
1、下圖為陸儼少所作大字榜書,,落單款于正文后面,。見(圖17):

(圖17)
2、下圖為冊頁組合式的橫幅作品,,每六行空一行,,給人以透氣感,款落于正文之后,,書體大小一致,,一氣呵成,款與文一統(tǒng)到底,。見(圖18):

(圖18)
3,、下圖為上平下不平(齊頭不齊腳)的橫幅作品。上平以求整齊,,下不平以求空靈和隨意,,為求得空白勻稱,分別予以補引,。給人以清淡典雅,、酣暢伶俐的審美體驗。見(圖19)

(圖19)
4,、下圖為字距密,、行距寬的橫幅作品,,取法于明代書家張瑞圖、黃道周,。行行清楚明了,,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。見(圖20):

(圖20)
5,、下圖為清王鐸的作品,,落前后款。正文為王鐸的自作詩句,,前一首有序,,后兩首有題無序,最后作款,。此幅作品既不齊頭,,又不齊腳,寫來筆法精絕,、節(jié)奏明快,;字體左傾右欹、險夷相濟,、變幻莫測,、虛實相生,真是魄力獨雄,,瀟灑無比,。見(圖21):

(圖21)
五、關于“扇面”的章法技巧
扇子,,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,,明代羅欣《物源》有“舜始造扇”說,,沈從文《扇子史話》在闡釋扇子作用時說:“出于招風取涼,驅(qū)趕蟲蚊撣拂灰塵,,引火加熱種種需要,,人們發(fā)明了扇子�,!睆默F(xiàn)已出土的文物看,,最早的戰(zhàn)國時期扇子是用細竹篾編織而成的。后來,,隨著手工業(yè)的不斷發(fā)展,,從制扇材料的多元化(如竹葦、羽毛,、絹布,、錦司絲,、紙等),進入了扇形的多元化(長方形,、橢圓形,、掌扇形、多角形,、曲線形,、海棠形等),并且逐步完成了從實用走入藝術的歷史進程,。不知是誰首創(chuàng)在扇面上題字,,現(xiàn)已無從查考,傳說應該早在宋徽宗以前,。宋徽宗以后,,出現(xiàn)了扇面書法,如宋徽宗團扇,。見(圖22):

(圖22)
明代以后,,扇子得以廣泛流傳。關于折扇,,據(jù)說是由日本傳入的,。下面,向大家介紹一些扇面書法的章法形式,。
1,、團扇書法。團扇,,因有團圓如明月而得名,,相傳出自漢代。這幅作品共22行,,每行字數(shù)不等,。少則4-5字,多則40字以上,。章法圍著圓邊走,,行間留白與環(huán)圓留白勻稱,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,,真是用心良苦,。見(圖23):

(圖23)
此圖是團扇變形款式,人稱蘋果式,。系趙之謙所作,,以魏入行草,拙中見巧,方中見圓,,中間空白為蘋果之手柄痕跡,,使左右有著一種上下闕的感覺。見(圖24):

(圖24)
下圖是吳昌碩先生獨具匠心的作品,,一楷一行,,一短一長,疏密對比明確,,瀟灑無比,,風姿綽約。見(圖25):

(圖25)
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,,四邊去圓為方,,亦系趙之謙所作,正文畫界格,,用魏碑寫出,,嚴謹中現(xiàn)出浪漫氣,清逸富貴,。上款暑正文出處和贈送對象,,下款暑時日和作者名。見(圖26):

(圖26)
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,,人稱芭蕉扇式,。章法圍著扇邊走,行間留白與環(huán)圓留白勻稱,,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,。見(圖27):

(圖27)
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,人稱方扇式,。相傳在戰(zhàn)國時期就有方扇出現(xiàn),,扇面用細竹篾編制而成。見(圖28):

(圖28)
2,、折扇書法,。折扇書法創(chuàng)作難于其他書法創(chuàng)作,究其原因:一是體積小,,二是表面不平,三是紙面不吸水,,四是開頭不規(guī)則,。其中,紙面不吸水的問題好解決,,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,,不吸水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。下圖的章法為二行居中式,,為清代書法家翟云生所書,,他以隸書名世,。此幅作品給人以天空地闊、任意翱翔的感覺,。見(圖29):

(圖29)
下圖的章法為隔行長短式,,為明代書法家婁堅所書,長行從扇面的上沿一直寫到下沿,,而短行則每行只寫二字,,且平上不平下。見(圖30):

(圖30)
下圖的章法為隔行取半式,,即一行寫滿,,一行寫半,以次類推,。整幅章法滿而不局促,,空間布局合理。見(圖31):

下圖的章法為長虹式,,每行二字,,沿扇面的上沿寫,若彩虹一般,,且款文的底部也與正文齊平,。給人以寬闊無比的想象空間。見(圖32):

(圖32)
下圖的章法為疏朗式,,系明代陳鴻壽所書,。扇面書法太擠則悶,太空則虛,,此作不擠不空,,恰倒好處。留出的空間,,正好用來表現(xiàn)自我,。見(圖33):

(圖33)
六、關于“條屏”的章法技巧
條屏,,亦稱屏條,、通屏、海幔,、海幕,、一堂。它是將四幅,、六幅條幅連成一幅,,稱之為四條屏、六條屏等。相傳,,條屏起于唐代以前,。值得一提的是,條屏可拆可分,,即可以合起來一起懸掛,,體現(xiàn)出一個大主題。拆開來時又可以單獨懸掛,。由于條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,,所以,條屏作品在落款時,,可以在最后一條落一個款子,,也可以每屏都落款。下圖是清代吳廷康所書,,臨摹了四種篆書,,但每屏都落了款。見(圖34):

(圖34)
下圖是二條屏,,為楊沂孫所書,,雖然只落了一個款,但是,,為補充正文之不足,,把款文中的時日部分,仍當作正文來寫,,其余款文作兩行小字一并寫出,。見(圖35):

(圖35)
下圖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四條屏作品,每條一行,,末行下半部分落款三行,,改變了通篇章法中的單調(diào)性。見(圖36):

(圖36)
下圖是清代吳大徵所作的篆書四條屏,,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寫兩個字,,留出長片空白以見其虛,以后二屏,,每屏寫滿四行以見其實,,第四屏寫三行半,留出半行作落款用,,一虛一實,,首尾呼應,克服了條屏章法容易單調(diào)的毛病,。見(圖37):

(圖37)
七、關于“斗方”的章法技巧
中堂的一半稱之為斗方,作品尺寸為正方形,。正方形在視角上給人的感覺是太規(guī)正,、太莊嚴,是一種借助于繪畫形式的章法,。斗方起于何時,,恐怕難于查考。但是,,由于當今建筑物的空間比較低,,斗方已經(jīng)成了人們審美的新趣尚,也激發(fā)了廣大書法家們的創(chuàng)作熱情,。然而,,斗方不一定是方的,有時常常有點扁方形,。下圖是趙之謙的作品,,其特色是內(nèi)圓外方式。見(圖38)

(圖38)
下圖是分段式的斗方作品,,即是把長段文章,,分成一段一段來書寫,并把整幅作品分作四個橫條,,疊加起來成為一幅斗方作品,。這種形式的作品,在古代幾乎看不見,,把單體橫式變成了群體方形,,體現(xiàn)出一種逆向思維方式。在整幅作品中,,每個橫條都是齊頭不齊腳,,有的一行只寫1-3個字,有意留出一些空間,,以不完整來破完整,,章法效果極佳。見(圖39)

(圖39)
下圖正文少款識多的章法形式,。見(圖40)

(圖40)
下圖是無款識的章法形式,。見(圖41)

(圖41)
下圖是界格式的章法形式。見(圖42)

(圖42)
以上章法形式,,僅供參考,。章法只是一種格式,格式是跟著幅式走的,,章法的外邊處理完全受制于幅式的輪廓,。章法之難,,難就難在能不能出人意料。生活是多姿多彩,、五光十色的,,這種現(xiàn)象在書法中也應該有所體現(xiàn),要時出新意,。但是,,不管怎么變,都離不開章法中的最基本的要素---正文和落款,。問題是如何去捕捉書法美的形式,,把書法藝術美和書法意境美有機地結(jié)合起來,創(chuàng)造出屬于自己的推陳出新章法形式來,。從表面上看,,款識和章法都是末道小技,但更蘊含著人的綜合素養(yǎng),。故而,,我們應該在臨池之余,多學習一些有關的書論,、畫論,、美學等方面的知識,這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功嘛,,只有慢慢積累,,才能厚積薄發(fā)。 |